一、发生与为害:苹小食心虫,又名苹果小食心虫,简称苹小,属于鳞翅目卷叶蛾科。
苹小是为害苹果梨果的一种主要食心虫,除为害苹果、梨外,还为害桃树、沙果、山楂、海棠及山定子等的果实。此虫分布范围广,各苹果种植区均有发生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辽宁、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等地均有发生,2018年7月份我市临猗县部分果园见到苹小食心虫在苹果园为害果实的症状。特别是北景乡有一个果园由于防治间隔期过长,发生关键期未喷治,错过了防治时机,导致苹小食心虫发生数量多,为害严重,虫果率达到40%左右。
二、形态特征:
1.成虫:体长4.5毫米,翅展10~11毫米,前翅暗褐色,稍带有紫色光泽。前翅前缘具有7~9条明显的白色短斜纹,后翅灰褐色,成虫自然休息时两翅合拢形成夹角,比梨小食心虫小。
2.卵:扁椭圆形,中央稍隆起,初产卵为乳白色,近孵化时黑褐色。
3.幼虫:体长7~9毫米,头部黄褐色,前胸背部浅黄色,腹部各节背面有两条桃红色横纹,前面一条较宽,后面一条较细,行动灵活。
4.蛹:黄褐色或黄色,体长5毫米,腹部2~7节,背面有两排短刺,8~10节只有一排稍较大的刺。
三、为害症状:苹小食心虫是以幼虫多从果实胴部侵入果皮下层为害,一般不深入果心,初蛀孔周围为红色,俗称“红眼圈”,后被害部位果皮变褐干裂形成1厘米左右近圆形干斑,俗称“干疤”。干疤上具有数个小虫孔并附有少量细粒虫粪,幼果受害后呈崎形。如果刚入幼果内幼虫死亡,入果孔周围果皮变青,俗称“青宁”。
四、发生规律:苹小食心虫在本地年发生2代,以老幼虫在果树树干、枝杈、颈根部和树皮裂缝内、锯口周围翘皮裂缝内及树下杂草、苹果筐等处越冬,第二年春季随着温度的上升,降水后于5月中旬开始化蛹,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,夜晚交尾产卵于果实光滑的酮部,每雌蛾产卵50粒,卵期7天左右。幼虫孵出后即在果面爬行,咬破果皮蛀入果内,蛀痕20天;幼虫爬到隐蔽处结茧化蛹,蛹期10天左右。7月中下旬为第一代成虫羽化产卵盛期,卵期5天,幼虫开始孵化,蛀果为害20余天,直到8月下旬至9月上旬,幼虫陆续从果内脱出转移到越冬部位越冬。
五、苹小食心虫发生的原因及特点:
1.发生原因有两个:一是与5至6月份降水多少有关。因为幼虫越冬后虫体需要吸收充足的水分,才能顺利化蛹。同是在化蛹期间,春旱无雨年份幼虫无水供应不能正常化蛹,成虫发生数量就少,第一代发生量较少,为害就轻,发生期推迟;相反遇到春季5、6月份多雨的年份,一代发生数量多为害严重。二是与防治及时与否有关。要想控制好苹小食心虫,首先思想必须高度重视,做到及时喷治,这样苹小食心虫发生少为害就轻,否则发生数量多为害重。
2.苹小食心虫的发生特点。成虫在夜间活动,白天潜伏,成虫对糖醋液或烂果发酵有一定趋性,可作为大田防治和虫情预测预报,指导大田及时防治。
六、苹小食心虫综合防治技术:
1.刮皮与清园:冬季和早春发芽前后刮除果树主干、枝杈、颈部、树皮裂缝、锯口周围翘皮及铲除树下杂草烧毁深埋,并做好清园工作,拾净落果,生长期摘掉虫果等。
2.果实套袋:5月下旬至6月上旬果树套袋,减少苹小产卵与为害。
3.大田防治指标:当果面卵果率达到1%~2%时立即进行喷药,间隔7~10天,连喷2次,或者于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、或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产卵的高峰期间隔7~10天连喷2次。
药剂与配方为:10%甲维高氯氟3000倍,宰蚜1500~2000倍,突灭2500倍+35%吡杀2500倍。10%吡虫啉2500倍+突灭2500倍混合喷治。
高级农艺师 徐广益